《云南日报》报道总承包公司用心构筑省博新馆
时间:2015-10-12 11:45 浏览量:11932 次
字体
    6月1日的《云南日报》第9版刊发了《省博物馆新馆是怎样建起来的》的文章(链接:http://yndaily.yunnan.cn/html/2015-06/01/content_969731.htm?div=1),对总承包公司用心构筑省博新馆项目,造就“百年文化工程”进行了报道。
 
报道原文如下:
  一座庄重沉稳、大气典雅的红铜色建筑,巍然屹立在滇池之畔,在高原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就是新落成的云南省博物馆新馆,每当人们走过它时,都会看一眼这个昆明地标性的文化殿堂,任何人都不会忽视它的存在。
  这个建筑,不仅引起云南当地媒体广泛的关注,还刊登上了香港全英文的《建筑学设计》杂志封面,并作了详细报道,称这个建筑为“巨石”。美国保尔博物馆的彼特馆长看了省博物馆新馆后说:“不输于现在美国的博物馆!”,环球健康教育基金会主席贝林先生称赞:“美轮美奂!”,并表示愿意为该馆捐献野生动物标本。
  “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第39个国际博物馆日之际,省博物馆新馆拉开了神秘的面纱,正式对社会免费永久开放。5月23日,参观人数爆满,人们扶老携幼、纷纷走进宽敞明亮的展览大厅,突破15000人次,这是拥有60多年历史的云南省博物馆的最高参观人次纪录。
  自5月18日对外开馆以来,每天到这里的观众络绎不绝,使“博物馆体验周”超过65000人次,人们在“博物馆体验周”,尽情欣赏罕见的文化瑰宝,参与体验博物馆举办的一系列别开生面、趣味盎然的活动,感受文明的诗意,体验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知识带来的精神愉悦;在这里,人们寻找到了一种文化家园的感觉,博物馆文明潜移默化地融入社会的心灵。
  “这是云南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博物馆!”面对恢宏的博物馆建筑和前来参观的人流,省博物馆法人代表、主持工作的副馆长戴宗品有些激动而自豪地对记者说。
周总理指示 改云南军事博物馆为云南省博物馆
  回望云南省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别有一番经历和故事,凝聚着云南几代博物馆人对拥有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博物馆的梦想。
  可以说,云南一直以来重视博物馆的建设,并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云南各届领导、社会的支持和关心。云南刚解放不久,1951年8月,云南就成立了云南省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最早在圆通寺,此后又在连云宾馆大礼堂筹建了博物馆,开设了展室和库房,但规模小、条件简陋。1959年,原昆明军区在五一路建成了人们称为苏式、实为欧式的昆明军事博物馆,主要展出枪炮等武器装备。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出访缅甸后到云南,看了云南军事博物馆后,认为国家已有中国军事博物馆了,每一个省不一定都建军事博物馆,指示改为地方性的综合历史博物馆,由此该博物馆改为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也由连云宾馆搬迁到五一路的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心灵,承载、传承着一个城市的文化血脉。50多年来,挺拔别致的省博物馆宝塔式建筑屋顶的金色刹杆灿烂、红星闪耀,这座博物馆为云南的文物征集、馆藏、展览,特别是在历史文化科学艺术普及教育、开启民智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由于年久失修,省博物馆墙体软化开裂,功能不齐全,库房条件较差,建筑设施、电路、水管、下水道等老化,消防、安全防范设施简陋,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加之展厅面积狭小、局促,博物馆又处于三角路口地带,难于拓展;按照博物馆管理规定,博物馆应展出库存文物的5%,而这里展出的藏品不到1%,珍贵的藏品长期沉睡在库房中,不见天日,没有发挥文物的作用,导致参观博物馆的游客稀少,仅占游客总量的二十分之一。
  省文化厅副厅长熊正益说,博物馆是一个地区文化形象和文化品格的代表和象征,是一个国家、民族保存记忆的殿堂,可以展示历程、弘扬传统、启示未来。对民族素质的提升、历史文化的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构建,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省博物馆的现状,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要求,不相匹配,很早就引起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云南省博物馆老了 另择新址建馆
  老馆不适应,新馆建设就成为必然。1999年初,省政府要求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文化厅以及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文物系统专家对省博物馆进行论证,同年4月,在省文化厅党组的推动下,省经济研究中心、省发改委和省文化厅等7家组成课题组,对全省博物馆进行专题研究,并向省委、省政府递交了《加强我省博物馆建设和利用的调查报告》,建议云南省博物馆另择新址,建设一个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现代化的云南省博物馆。
  2006年3月2日,省政府主要领导带领省财政厅、省建设厅、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省文化厅及规划建设、土地、环保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现场办公,对预选的4个博物馆新址进行现场调研,最后决定广福路与云秀路的交汇口这一建设新址,明确了新馆建设的规模和投资金额,写进了省政府第16期会议纪要,要求将新馆建成“西南一流,国内领先的大型文化设施,成为昆明市标志性的亮点建筑”。
  这一项目,由此正式立项,作为云南省重大标志性文化建设项目,列入了省委、省政府的“十一五”规划,此后又列入“十二五”规划,予以重点支持。新馆建设计划投资5个亿,其中省财政厅出4个亿,云南省主要领导十分关心支持博物馆建设,与省有关部门一起向国家发改委直接争取到了1亿的资金。
  “5个亿建设一个文化项目,这在云南文化建筑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历史。”熊正益说。
  2008 年12月31日,省博物馆新馆奠基仪式在广福路宝象河左岸新址隆重举行,2009年6月17日,新馆建设项目桩基工程启动,打下第一棵试验桩,工程逐渐全面展开。
  省博物馆新馆,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是一项百年文化建设工程,也是一项充满创新与挑战的建设艺术工程。从设计、工程施工安装建设到管理,一路伴随着不断的实践与创新。[align=center]创新设计 云南元素与现代审美交相辉映[/align]  在建筑方案的设计和征集上,根据博物馆的专业性和特殊性,按照行业规律,采用面向国际邀标方式,邀请国际国内从事过博物馆设计、名气大、实力强的12家设计单位参加竞赛,来自美国、加拿大、香港和省内外的单位报送了12个设计方案,经评审报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意,最后选择了获得竞赛的第一名——香港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的设计方案。
  省博物馆新馆作为国家一级的博物馆,它的设计师——香港许李严建筑师事务公司总设计师严迅奇,是一位出色的建筑设计师,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祖国内地,以及亚洲的其他地方,都有大量优秀的作品。20多岁时,在国际性的巴黎歌剧院设计方案征集中,他就获奖,表现出过人的设计天赋。他的设计风格现代、高雅、耐人寻味,在国际上多次获奖。
  为设计省博物馆新馆,他历时两个月到石林、丽江、大理等地。途中,这位沉默不语,偶尔在纸上画几笔的设计师,默默了解、感受云南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山川地貌、自然历史和生态状况,捕捉博物馆的设计灵感,从历史文化、自然山川中提炼出抽象的设计理念和具有审美意味的建筑形象,设计出融实用性、现代性、艺术性和民族特色为一体的博物馆。
  现在,这座新馆既有现代建筑理念、又有云南民族元素,实现了美学与实用的完美结合,成为耀眼的云南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不管从什么角度看,它都呈现稳重而典雅的气度。特别是傍晚,在夕阳映照下,深红色的建筑像一座金碧辉煌的文化圣殿。
  这座占地150亩、建筑面积达60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04米、高39米、地面5层、10个展厅的博物馆,源自我省传统民居“一颗印”式方形建筑,贯穿多层的狭长缝造型,呈现出石林风化后粗糙嶙峋的体态特征,外墙采用红铜色金属铝穿孔板,单体图案多达11种,10000平方米外墙面按照阿罗线走向形成了8600多种起伏跌宕、变幻万千的壮观图案,在不同光影效果、不同时间段、不同光线下,会呈现出起伏跌宕、变幻无穷的艺术美感,寓意云南“有色金色王国”、红土高原的深刻内涵。
  充分利用自然光、自然风,是新馆的亮点。除中庭四天井和屋顶外,主体建筑外墙一道道缝状的洞口、办公室窗子阳台等,通过科学巧妙的设计,都实现了对自然光、自然风的有效利用,在节能环保的同时,也满足了观众渴求贴近自然的心理,形成了“一座会呼吸的博物馆。”
  新馆建设在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上,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新技术,如橡胶隔震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中水处理系统水的二次利用,实现了新馆节能环保理念,安防监控系统达到了国家最高级别的安防要求,恒温恒湿技术的应用使新馆具备了举办国际高端文化艺术品展览的条件,达到了当今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的水平,使博物馆成为集实用、节能、环保、智能等为一体,传统与现代于一身,融民族与时尚为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洋溢着云南自然及历史风采,呈现出厚重与典雅的风采。
  省博物馆新馆包含展厅区、文物库房区、文物保护区等完整的博物馆功能区,还设置公共中庭、学术报告厅、儿童学习中心、文化体验中心、影视厅等多种观众服务设施。新馆开馆后,发挥博物馆的教育、研究和欣赏功能,提升人们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将成为云南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愉悦群众身心的精神家园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与老馆相比,新馆占地面积是老馆的10倍,展厅面积由老馆的3000平方米扩大16500平方米,扩大了5.5倍,新馆每天最多可接纳20000人次。开馆后,11000多件文物进入展厅,使馆藏文物展出量由过去不到1%上升到5%,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使新馆获得了12个实用新型国家专利及多个奖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科技示范奖”科技工程,现正在申报国家建设工程最高奖——“鲁班奖”。
用心构筑 造就“百年文化工程”
  省博物馆新馆建设,离不开云南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关心,更倾注了建设者的心血、汗水和智慧。
  当记者采访负责新馆建设的项目技术负责人陆有忠时,他说:“这个项目难度太大、标准太高了。”从他的语气中,记者能感受他流露出的感慨与自豪。他说,作为一个建设者,能够遇到建设这样的百年文化工程,是人生中的幸事,做了这个工程后,再做其他工程,就是小意思了。
  省博物馆新馆施工建设采用代建制,经过全国7家具有建筑特级资质企业的投标竞争,云南工程建设总承包公司凭借人才、科技、设备实力和优势,脱颖而出,担负起建设新馆的历史重任。这家公司前身为云南省第八建筑工程公司,是全省第一家获得建筑特级资质企业,也是云南省综合实力最强的施工企业之一。
  为建设好这个“百年建筑”,给省委、省政府以及社会一份满意的答卷,云南工程建设总承包公司专门组建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和精兵强将,尽管这家公司是云南建工集团的王牌公司,在各个年代都建设了云南最高、技术难度最高的建筑,而在新馆建设安装中,却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难与挑战,面对建筑和安装上的新技术、新材料的挑战,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竭尽全力,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严把材料关,控制质量关,按照建设国家优质工程的标准,实施精细化、科学化、标准化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在建设过程中,对每个工程都要做到自检、互检、专检三检、四方验收合格,才能转入下一道工序。为抗震防震,省博物馆设计上采用国际先进的橡胶隔震支架技术,这一技术当时为西南片区博物馆中第一家应用,安装偏差要求在2毫米之内,他们以高度的专业精神进行安装,现在安装的166个橡胶支座,不仅产品合格,而且安装精度极高,经上海大学对每一个支架跟踪检验,合格率到100%,被评价为全国变形量最小的抗震支架,经同济大学以25∶1模型试验,省博物馆新馆抗震设防烈度达到9度,整个建筑可在60厘米左右之间晃动,仍然能够保持整栋建筑的稳定。
  经过6年的艰苦努力,他们和其他的建设团队一起,终于建成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文化工程,用双手、汗水和心血筑起了云南文化建筑史上巍然矗立的纪念碑——云南省博物馆新馆。
 

记者:
摄影:
责任编辑:
微信扫一扫看文章